中国文化报记者 张建友
虽然正值暑期,但黑龙江艺术职业学院舞蹈系的10名学生仍然按照学校的要求,加班加点苦练东北秧歌,他们将于8月20日赴俄罗斯演出。
由于黑龙江冻土层厚、冰冻期长,不易踩高跷进行表演,因此民间多以地秧歌为主,其表演风格奔放自由、步伐丰富多样。黑龙江艺术职业学院的学生学习东北秧歌已经多年,除了老师的口传心授,他们学习的依据还有一本教材——《东北秧歌:全国舞蹈艺术院校女班教材与教法》。
这本教材是黑龙江艺术职业学院退休教师乔梁、舞蹈系主任于錾鑫合作编写的。于錾鑫介绍,该教材注重内容的风格性、教学的训练性和结构的系统性,从单一动作到训练性组合再到综合性组合,充分体现了职业教育技能教学中“做中学、做中教”的特点。在课程设计方面,学校还将黑土文化、工匠精神、北大荒精神等思政元素融入其中,拓展了课程深度。
具有60多年舞蹈教学经验的乔梁,把教学与创作比作两只翅膀,她对学生的培养是在这两只翅膀的配合下实现的,她创作的很多作品也是在教学中逐步成型的。在这本教材中,除了单一动作训练外,还有训练性组合,特别是教材中推出的《扑蝴蝶》《星期天》《放风筝》《喂鸡》《笛声》等表演性组合节目,在课堂与舞台之间构建了一条畅通的桥梁。
多年来,乔梁一直坚持对地秧歌进行整理、提炼,并融入对东北秧歌独特风格的认识与理解,将其运用到民族民间舞蹈教学中。他根据东北人粗犷、直爽、热情、奔放的性格特征,着重吸收地秧歌中“下装”“老托”等动作,探索各种可延伸发展的角度,注重身体的训练,增强身体的表现力。
《东北秧歌:全国舞蹈艺术院校女班教材与教法》以东北秧歌“艮在脚下,扭在腰上,活在腕上”的表现风格为主,“艮在脚下”即发力在膝部,体现在脚上;“扭在腰上”是指腰部极富表现力的扭动,强调以腰为轴,中段发力,带动身体的扭动;“活在腕上”讲的是以各种手绢技巧体现腕部的灵活性,并强调以绢抒情,呈现舞者的内心情绪和外在情感。
该教材将脚下的艮劲、上身的扭动、腕上的灵活性作为训练脉络进行教学,并注重综合性表演训练。
教材由简到繁、循序渐进、逐渐递进,单一动作训练的目的是更好地从根本上掌握东北秧歌的风格特点;训练性组合则按照难度细分为初级、中级、高级三部分,根据训练目的对核心元素进行归纳,形成对单一动作提高、发展的组合;表演性组合着重培养和训练学生的艺术表现力;实践训练侧重教学与舞台实践相结合,提升学生的舞台表演能力。
乔梁表示,该教材突出了东北秧歌的风格特点,将黑龙江的地域特色、人文环境以及东北百姓热情、大方、直爽的性格较好地融入东北秧歌舞蹈教学中,使其独具地域特色。教材在注重教学阶段性训练的同时,追求课堂教学与舞台实践的结合,形成了“教材—剧目—人才”三位一体、“课堂—舞台—社会”三点一线的教学方法和育人方案。
不少业内专家在看过教材后评价,该教材对东北秧歌的民间风格把握准确,阶段性教育和舞台实践结合特色显著,教材体系完整,具有示范价值和推广意义。
亿资策略-亿资策略官网-配资公司排行-股票配资是什么意思啊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